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100007482612P/2017-982486 分类:
发布机构: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成文日期: 2017-04-27
名称: 关于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0172166号的答复摘要
文号: 穗建案〔2017〕63号 发布日期: 2017-04-27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关于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0172166号的答复摘要

发布日期:2017-04-27  浏览次数:-

江枚元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防涝能力的建议》第20172166号收悉。

  首先感谢代表们对广州市提高防涝能力的重视和支持,议案结合广州市现状,指出市政管网老化、标准偏低,河道被侵占、填埋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局部地区遇有暴雨就会受淹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包括畅通河网水系,推广低影响开发,落实前期规划),提出应当彻底改变建设理念,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十分中肯,对我市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宜居城市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我们高度重视,按照职责分工,会同各区政府、市国土规划委、市林园林局、市水务局、市城管委、市城市更新局、市环保局、市水投集团、市交投集团等部门,认真研究你们的建议,并在实际工作中抓好落实。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广州市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内涝等问题,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一、关于畅通河网水系,增强外排能力和调蓄能力的问题。

  我市河网密布,是我市排水的通道。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增加了硬化地面,另一方面减少了滞水蓄水的地方,甚至填掉了河涌,造成城市的内涝。近年来,市水务局积极开展内涝整治工作,加强城市排涝能力,推进生态湖、湿地建设和河湖水系连通。加快对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消除断头河、拆坝拆涵建桥,打通关键节点,构筑水水相连的城市河网水系,扩大排涝入江的能力;开挖城市人工湖,增加城市水面面积、增强河网的调蓄能力,削减暴雨期间的洪峰流量。如开展了东濠涌深层隧道排水系统建设,完成了天河智慧城东部水系连通等河湖连通工程;荔枝湾实现了揭盖复涌,解决了1.72平方公里老城区水浸街问题;完成了海珠湖、白云湖、花都湖等生态调蓄湖建设,新增水域面积6000多亩;完成南沙滨海湿地等湿地保护工程,新增湿地面积3000多亩;构建海珠区、芳村区群闸连通工程,增加城市河网调蓄能力,外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当然,城市排涝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尽管做了这么多年的努力,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局部地区确实存在遇大暴雨就受淹的现象。

  下一步,将按照你们的建议,加大力度整治河湖水系,消除断头涌,打通关键节点,完善城市河网水系,建设安全的城市排水系统,解决内涝问题。最近,我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已出台,其中将水域面积率确定为约束性指标,提出2020年全市达到10.15%、2030年达到11%的目标。首先,高度重视河涌综合整治,建设城市生态水网,增设部分强排泵站等措施来打通关键节点,解决城市部分易涝点,恢复和提高河道排涝能力,如知识城凤凰河、狮岭涌、金坑河、深井涌综合整治工程已开展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花都区铜鼓坑、铁山河综合整治工程及新都桥西片区水浸整治工程等;其次,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到2017年底完成国家督办的35条黑臭河涌整治,开展其余152条黑臭河涌整治,在控源截污的基础上,对河道和管网进行清淤,进一步净化水体,畅通河网水系,提高调蓄能力;再次,大力开展“五小”水利工程,完善基层水利排水设施,解决流域内防洪、排涝及灌溉等问题,如白云区正开展15宗“五小”水利项目,总投资8164万元。

  二、关于推广低影响开发措施,实现慢排和缓释的问题

  我市立足现状,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推进公园雨水调蓄利用系统建设和屋顶绿化建设。

  (一)推广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天河区大观湿地公园按海绵城市理念建设,已成为标志性生态景观公园。沿江景观带核心段的“二沙岛东端绿地景观绿化建设”、“临江大道景观绿化及缓跑径建设工程”等项目,将把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融入到公园改造中

  下一步,将因地制宜,通过设置植被缓冲带、采用透水铺装、增加植草沟等建设方式,适时推行下凹式绿地、建设雨水花园,进一步增强公园绿地滞蓄雨水的能力。

  (二)推进雨水调蓄利用系统建设。在公园、建筑小区及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建设项目中,逐步推广使用透水性铺设材料,增加地面下渗量来消减雨水径流。如荔湾区西湾和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增加地面下渗量来消减雨水径流;花都湖公园内配建透水铺装、绿地,合理规划排水出路,增加了城市地面的透水性,对雨水起到了渗透、吸收作用,控制了雨水径流量。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2014年7月市政府令107号发布的《广州市建设项目地表径流控制办法》要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好径流量。在公园、建筑小区、广场和停车场等的设计、建设中采用透水铺装等LID措施,提高雨水渗透能力,有效削减地表径流峰值和流量,净化雨水径流,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三)积极推进屋顶绿化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广州市推进屋顶绿化工作方案》,并积极加以推广。目前,广州市屋顶绿化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如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天河区泰安小学等校园均有屋顶绿化建设;位于智慧城内的万科云城项目以“低影响开发、绿色建筑”为设计理念,在屋面空中花园健身跑道设计、充分回收雨水资源、绿色环保、利用太阳能光伏照明和地下室导光管、智能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是集多种示范技术于一身的海绵项目。

  下一步,计划于2017-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结合现有建筑屋顶的承载能力和防水现状,考虑绿色屋顶建设的推广工作。

  三、关于落实前期规划,为城市防涝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的问题

  为确保防洪排涝安全,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前期规划编制工作,现已编制完成《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和《广州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等;今年,我市编制了《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于4月7日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控制性规划》和《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已完成评审,将于近期报批;而全市水系规划于2015年开始至今还在编制之中,将进一步全面梳理我市水系格局,加强河涌保护,提高排涝标准。

  下一步将大力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按照以上文件要求,积极开展建设工作。结合城市河网布局、水系分区、雨水管网排涝格局,通过河道贯通及综合整治工程,严格保护现有水库、湖泊、陂塘等水体,保护现有水域不被侵占,保护或恢复水体自然形态,加强河道整治,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对城市河湖水系岸线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在产生洪峰时有效调蓄水量,减缓下游出现洪峰,降低洪涝灾害发生概率。建设海绵设施,控制地表径流,保护水生态。建筑类项目巧用屋顶、屋旁绿地,通过建设屋顶花园、雨水花园,就地分散收集屋顶和地表雨水径流;道路类项目改变铺装与道路绿地,如干式植草沟、透水铺装等,渗透、滞蓄地表径流;公园类项目发挥低洼绿地、水体功能,改造、规划下凹式绿地、生态树池、湖泊湿地等,提高绿地系统的滞蓄功能。通过灰色基础设施系统与绿色海绵系统结合的基本策略,在河涌水系治理的前提下,构建以雨水管网、泵站、调蓄池为基础,自然滞蓄系统为补充,防涝系统为保障的城市防涝系统,确保城市建成区防洪排涝安全。

  四、我市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申报和推进工作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不断增多,下垫面不透水比例提高,城市内涝难以解决,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系列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2013~2016年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要求各地区转变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方式,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的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

  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我市积极准备,争取申报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2015年,我市以天河区智慧城作为试点区域,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因未通过广东省评审而未获得推荐资格;2016年,因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未完成,也未能达到申报条件;2016年9月,市政府会议(穗府会纪〔2016〕157号)要求,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接手海绵城市工作,牵头成立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温国辉市长为组长),力争2017年国家试点城市申报成功。

  对此,市住房城乡建设委高度重视,立即组建工作团队,精心筹划、积极推进试点申报相关工作:一是制定了我市试点申报总体思路和工作计划,并与相关委局办联合印发了《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起草并按程序呈报了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建方案;二是加强宣传引导,举办了海绵城市建设专题讲座;三是确定了天河区车陂涌流域(含大观湿地公园)、荔湾区花地河以东至珠江以西两个区域作为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四是参照2016年申报要求,联合各部门收集、整理基础资料,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并完成示范区实施方案的初稿;五是收集、汇总和梳理全市的水系河涌、绿地广场、市政道路、建筑小区等八大类项目,建立海绵城市项目库;六是推进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并按时完成,于2017年4月7日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七是组建了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库。

  下一步工作:

  一是待国家明确2017年海绵试点城市申报要求后,市海绵办将按新的要求,进一步补充完善申报材料,按时报名参与省内竞评。

  二是系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培训及宣传。邀请国内专家对我市参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将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规范、标准进行宣贯,使相关人员转变建设观念,在今后专业工作中落实海绵理念。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发动工作,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及地铁、学校、社区相关宣传栏,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论坛”、“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广泛宣传海绵城市建设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效益和意义,倡导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意义的认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决策、维护、监督等环节,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是全面开展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由各区政府为主体,按我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划定近期建设范围,具体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根据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将城市中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要达标;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要达标,广州目前建成区面积1092.5km2,到2020年,要完成约220 km2的海绵城市建设,到2030年要完成约874 km2的海绵城市建设。

  四是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建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地上地下相协调的管理体制。下一步,将抓紧编制并实施《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养护规程》、《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广州市海绵城市一体化管控平台及监测考核建设方案》、《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屋顶绿化建设工程验收办法》、《屋顶绿化养护技术指引》等规范,主动做好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项目审批服务,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同时,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和相关工程的实施,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已印发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五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为每年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出台相应鼓励政策,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和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创新海绵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开展PPP等多种新型融资模式试点,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市政府在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并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由此可见,在解决城市内涝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贯彻实施海绵城市的理念,改变以往的建设方式和具体做法,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做起,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限制和减少不透水硬化地面,增加建设可渗透、能蓄水的海绵体,以利于雨水的就地渗透、吸收和蓄存,减少雨水排放和径流形成,防止内涝的出现。对于已建成城区,将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逐步改造,增加雨水的吸收、下渗、蓄存,减少现有排水管道的雨水排放量,提高系统的排水重现期,加强城市对雨水的调控能力,从而减少内涝,解决内涝问题。

  再次感谢人大代表江枚元等同志对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做好相关协调工作,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的建设。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7年4月27日

  (联系人:于世青,联系电话:8312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