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会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广州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广州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提案》(第3091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列入我局主要负责同志领办提案,积极组织市发展改革委、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进行认真研究办理。8月7日,我局主要负责同志与您和林艾嘉、赖勉亨等共同提案人举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大力推进BIM正向设计。我局正大力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一是在2019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通知》,要求三大类建设项目应采用BIM技术。二是在2020年上线广州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图三维(BIM)数字化辅助审查系统,形成二三维并行的监管模式。目前,全市已有1352个项目申报BIM审图,上传的模型总数5855个,参与的建设单位474家、设计单位303家。三是自2020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3批BIM正向设计示范工程评选。四是开展多项BIM课题研究,如参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推动两批采用国产BIM软件的试点项目,并组织开展两项BIM相关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五是开展关于与法定工程技术图纸信息一致的BIM模型用于审批、监管的课题研究,组织动员我市设计行业头部企业和科技公司研究相关技术指引和检查工具。
(二)培育数字化产业生态圈。我市成功入选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引导上下游紧密关联的优势企业,成立建设行业智慧化产业联盟,大力支持和重点培育智能建造优势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在软件设计方面,中望软件自主研发的二维CAD软件及相关产品竞争性强,目前正在研发国产BIM设计软件,全力攻关“卡脖子”问题;通过示范工程评选、BIM三维辅助审图等引导,广州珠江外资设计院等单位具备了较强的BIM正向设计能力。支持中建四局和广州建筑建成了先进的部品部件智能产线,具备装配式4.0的MIC生产能力,广州建筑承接了香港首栋超高层MIC项目的集成模块生产,将供应链延伸至香港。在装备研发方面,中建四局已成功研发了云端智能建造工厂,在总部大楼项目投入使用。在产业互联网方面,树根互联是第一批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开始探索建筑产业互联网。目前,我市已建成12个装配式构件厂,布局建设10个智能建造产业园区。
此外,我市高度重视智慧城建工作,建设“一网统管、全城统管”的“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已形成城市运行管理“市、区两级平台横向协同,市、区、街镇、社区四级体系纵向联动”的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新模式,支撑全国首个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广州CIM平台形成的全市“一张三维底图”,并在以下典型性应用场景发挥城市精细化管理作用。
(三)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一是积极鼓励智能建造骨干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培养或引进院士、建筑领域学科带头人、博士等高端人才。如广州建筑成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实施“全球百名博士后引进工程”。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引导高校、职校培养智能建造专业人才,搭建对接平台,促成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智能建造人才的长期培养机制。如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已开设智能建造相关专业和课程,与广州建筑在实践基地和项目实习方面深入合作。广东白云学院与中建四局已联合搭建装配式建筑技术培训中心。在新型产业工人培育方面,正在推动职业院校与中建集团、广建集团等头部企业开展合作。连续举办7届建筑工匠擂台赛,通过比武打擂,累计评选300多名建筑工匠,为产业工人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积极为人才子女就学提供政策支持。将“按规定引进的博士、博士后、外国专家的适龄子女”“来穗工作的留学人员的适龄子女”“高层次人才子女(含海外)”“广州市人才绿卡持有人随迁子女”“优粤卡持有人未成年子女”“优秀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等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政策性照顾学生范围,享受户籍适龄儿童同等入学待遇。将“按规定引进的博士、博士后、外国专家的适龄子女”“来穗工作的留学人员的适龄子女”“高层次人才子女(含海外)”“广州市人才绿卡持有人随迁子女”“优粤卡持有人未成年子女”等纳入高中阶段政策性照顾学生范围,在我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的,享有与户籍学生同等的报考范围;其中,“高层次人才子女(含海外)”还可享受加10分投档录取的待遇。三是精准调控人才入户政策,出台《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和《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精准放宽学历人才的入户年龄门槛和社保年限要求,有所侧重地调整入户条件,2022年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共办理引进在职人才7.57万人,引进人才入户人数创历史新高。四是深入开展“互联网+数字技能培训”,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已公布数字技能培训机构目录,对全市40家在目录内的机构,按照相关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规定开展培训和获取相关数字技能合格证书的,给予相应的培训补贴。2022年我市共有21家机构开展了553个线上培训班,共有30765人参加培训。
(四)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一是启动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榜单遴选工作。围绕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共征集了196个典型案例。其中,遴选出了森林火灾应急电子沙盘、城市移车话务智能化服务等16个智慧城市领域典型案例,通过应用示范反推技术进步。二是探索智能时代政府治理新方法。采用“政府牵头推进、多部门协同推动、专家团队强力支撑、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为主线的总体工作思路,全面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工作,采用揭榜挂帅的方式组织实施2022年度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广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社会实验项目4项。三是推进人工智能智慧城市领域重大项目实施。继续推进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及广州示范应用”等项目研究。组织征集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共收集需求296项,其中智慧城市47项。发布2023年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智慧城市支持“面向城市治理的人工智能应用框架关键技术”“面向城市治理的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两个子方向。四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生态培育。举办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交流论坛智慧城市专场活动,邀请广电运通、云从科技、科大讯飞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智慧金融、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教育等领域重点项目路演及创新产品展示。面向全市征集并发布2022年度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产品目录,城市安全、交通大脑、疫情防控等方面的一批优秀的智慧城市领域创新产品相继入选。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相关标准。抓紧编制智能建造项目级、企业级评价标准,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与工程评优办法、招投标指引、行业信用评价等衔接。发布《工业化建筑建造标准》,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建立智能建造清单体系。组织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编制智能建造的资源清单、技术清单,统筹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智能建造激励措施,形成政策清单,引导、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建造,夯实智能建造发展基础。
二是加强BIM技术应用推广。继续组织BIM正向设计示范工程评选;持续推动BIM模型数据审核机制研究,完善《建筑工程施工图图模一致检查标准》,不断升级检查工具;持续跟进国产BIM软件的开发,为软件提供更多试用场景。
三是提升绿色施工和智慧监管水平。计划编制《建筑垃圾减量化与分类排放工作指引》,加强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和建筑垃圾减排;出台《建设工程智慧工地技术规程》,进一步提升智慧工地管理水平;推动建立混凝土预制构件信息采集系统,实现智能追溯,夯实适应建筑工业化的数字监管基础。
四是引导培育智能建造产业技术工人。探索出台加快培育广州市房屋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实施意见,引导大型国企发挥培育智能建造产业技术工人的主体作用,建立工人培训、考核机制,鼓励将培训情况、技能等级与现场用工情况、薪酬情况关联,形成激励机制,不断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水平。继续按省、市相关工作部署,推动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扶持,指导各区人社部门做好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工作,鼓励开展数字技能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做好企业开展培训和申领资助等环节的服务工作。
五是结合广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榜单发布,公布一批智慧城市领域应用场景典型案例,进一步发挥示范推广作用,并优先将典型应用场景项目相关技术需求列入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专项指南予以支持。通过项目对接、路演等多种方式,加强智慧城市领域产品的成果转化,打通产学研用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实施人工智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推动智慧城市领域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感谢您对我市建筑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3年8月8日
(联系人:朱国行,联系方式:020-8312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