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会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质增效推进广州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3090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列为我局“一把手”领办提案,积极组织市交通运输局、水务局、港务局、林业园林局认真研究办理,8月7日,我局主要领导与您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您在提案中认真分析了我市建筑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三条建议,问题客观,内容准确,建议中肯,富有前瞻性和建设性,契合我市发展实际。近年来,建筑业也和其他传统行业一样,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建筑业造成较大冲击,制约其高质量发展。二是本土头部企业竞争力存在差距,利润率不高,技术创新相对滞后。三是建筑企业同质竞争严重,工程组织方式落后、建造方式传统粗放、产业组织结构失衡,尚未形成协同高效的产业体系。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是城市更新为广州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中共中央政治局2023年4月28日会议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城中村改造将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将成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力量、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我市城中村数量庞大,今年,全市至少推进12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年度任务。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更新政策体系,创新连片改造实践,鼓励在城中村规模化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探索MIC建造新技术等,以“拆、治、兴”并举攻克城中村“老大难”问题,实现产业形态优化、居住功能提升、城市文明跃升,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二是我市建筑业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建筑业的发展不能光靠个别头部企业引领,而要依靠建筑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和发展,使得集群内企业保持活力,更好、更快的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产值稳定增长、行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本土骨干建筑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央企也在加速本地化,整体产值规模不断扩大,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2022年,前50强建筑业企业完成年度建筑业产值达5000多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67%,是余下企业年度总产值总和的两倍。
二、我市建筑业行业发展现状
我市建筑业产值规模较大,呈现持续稳定增长趋势。据统计,我市有市场信用记录的建筑业企业超过2万家,其中,本地注册的建筑业企业1.4万家,外地企业7千余家。2021年,我市建筑业总产值7060.23亿元,同比增长18.5%,超过全国增速(11%)7.5个百分点,超过全省增速(15.8%)2.7个百分点,超过深圳增速(13.5%)5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靠前。2022年,我市建筑业总产值7523.22亿元,增速为6.6%;增加值1012.9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3.5%),同比增长2.0%。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我市建筑业产值仍保持稳步发展,产业支撑作用愈发明显,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广州新的使命任务,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以再出发的拼劲干劲闯劲开创广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建筑业是重要的实体经济,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找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我局亟需破解的关键课题。今年,我局先后赴合肥、武汉、长沙、香港、澳门等地考察调研,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在建筑市场监管、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城市更新、住房保障和深化穗港澳建筑领域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对推动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思考。
(一)要保持稳定发展,筑牢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建筑业是重要的实体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应当体现在产值持续稳定增长,不能出现大起大落。一是稳投资。今年,我们紧紧围绕“稳增长”发展目标,充分把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城市更新、房地产复苏等重要机遇,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力气抓开工抓建设,推动建筑业尽快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全力推动建筑业稳定增长。通过稳投资、促项目,确保建筑业平稳增长,巩固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二是稳主体。继续加大助企暖企力度,在资质提升、企业减负、人才公寓分配等方面实施扶持倾斜。支持重点企业子公司落户,允许符合条件的特级企业的全资子公司按规定申请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主动靠前加快引入大型建筑业企业,借助优化营商环境的契机,向有意承揽我市工程的优秀央企和外地建筑业企业宣传政策,市区两级联动帮助大型企业落户广州,吸引更多综合实力强的建筑业企业实现本地化经营,为我市建筑业市场注入了新活力,成为了建筑业提质增效的新动能。目前,建筑业50强企业均在我市设立了子公司。
(二)要推动协调发展,增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均衡性。
在现代建筑业发展和变革中,建筑企业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发展模式,而是要迈向多元化、全产业链发展,形成覆盖“上游—中游—下游”的现代化建筑产业链,发挥一体化协同作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体现在全产业链,建筑产业链及关联链条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协调性,韧性更加明显。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发展更加均衡,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优势企业有明显的带动引领作用。2021年启动“链长制”工作以来,我局结合建筑和规划设计产业链发展的实际情况,编制了产业链图谱和清单、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表、产业区块或重点园区地图等“九个一”指导性文件;布局建设了10个具有不同特色的产业园区,吸引智能建造、绿色科创等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各园区招商计划投资额约为141亿元;遴选发布第一批98家链长制示范企业,通过“以点带面”,在行业内展现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我局将继续加大强链补链力度,强化链内融合,链外联动,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三)要驱动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建筑材料创新、建造技术创新、建造方式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是推动建筑业提品质、降成本、增效益的必然路径。2022年,我市成功入选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通过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BIM、MIC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工程项目质量、安全、进度等全过程数字化管控,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目前,我市智能建造产业集群已初显规模,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成了12个装配式构件厂,年生产能力达到126万立方米;布局10个智能建造产业园区,其中2个已建成,3个在建,5个筹建中;重点培育57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评选29个BIM正向设计示范项目,探索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智能建造发展经验。接下来,我们继续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努力推动建筑工业化、新城建、智能建造等重点任务和试点工作,加快形成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的成果,打造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生态体系,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四)要秉持绿色发展,擦亮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当前,传统建造方式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局面并未根本转变。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零碳”建筑、低能耗住宅,将成为建筑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为特征的新型建筑工业化代表着未来发展趋势,是建筑业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的主要举措。我局大力推进装配式、BIM、智能施工装备应用和智慧工地建设,通过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催生绿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建材、绿色施工技术、绿色建筑产品等,编制发布《建筑垃圾减量化与分类排放工作指引》,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和建筑物使用的节能减排,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均按节能减排标准,形成绿色建筑生态系统,用绿色生产方式生产绿色建筑产品。
为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还必须加快培育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一要构建更加诚信守法、公平竞争、追求品质的市场环境,引导企业质量优先,有序竞争,让有实力、讲诚信的企业做优做强;二要打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畅通政企沟通渠道,积极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项目问题,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为企业发展和项目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感谢您对我市建筑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3年8月9日
(联系人:潘光听,联系方式:020-8312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