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大龙街新水坑村
一、基本情况
大龙街新水坑村辖区面积1.79平方公里,由南约坊、谨岗坊和大巷坊3条自然村组成,有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043人、党员83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大龙街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的关心支持下,新水坑村两委干部紧紧依靠群众,团结务实,凝聚民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生态环境整治,逐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带领全体村民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经济低碳、生态优美、生活幸福的发展路子,赢得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支持。先后被评为番禺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广州市卫生村、广东省卫生村、广州市文明村、广州市文明示范村、2010-2012年广州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村庄规划
新水坑村把名村创建工作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和惠民工程来抓,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他们对辖内的村民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经济发展用地等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提出了环境综合整治、市政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岭南特色建设和经济带动项目五大建设方略,并邀请专业机构为该村编制了名村建设总体规划,为新水坑未来的发展绘制了蓝图。
三、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
新水坑村完善村容环境和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并以此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名村建设的突破口。
一是积极推进公共基础设施“七化”建设。按照名村创建和名村建设的有关要求,改造了全村的下水道、村民户厕、自来水管网、公共照明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底暗渠化、农村路灯光亮化、自来水供应普及化、生活排污无害化、垃圾处理规范化和卫生死角整洁化,使全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二是着重做好公共服务设施“五个一”工程。建成生态公园、文化中心、文化广场、政务服务大厅、宣传报刊橱窗、无害化公厕、篮球场、休闲绿道等10多个民心工程,为群众生活出行和休闲锻炼提供便捷服务。
三是全面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按照节俭、整齐的原则,将进村主干道两旁的招牌、飘蓬进行全面清拆,对破旧房屋实施外立面整饰,并利用闲置地、边角地见缝插绿,提升村庄整体形象。为更好地指导名村建设,该村还聘请专业团队重新进行村庄规划,并按照村民意愿,确定了26个建设项目。目前,26个建设项目已经全面完工,一个环境优美、配套成熟、宜业宜居的名村已初步成型。
四、基层组织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水坑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锐意进取,把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每天碰头,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在新农村建设初期,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他们甚至自掏腰包为家乡建设出力,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为了拓宽工作思路,提高管理能力,村还大胆录用大学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变“一言堂”为“多言堂”,经常深入党员、群众听意见,集思广益。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党员和群众主动参与到各项村务工作中来,有3户村民主动拆了自家的旧房屋,为环村路建设让路;不少党员和群众自觉成了民心工程的监督员和环境卫生的巡查员。该村还有一名热心村民,自费购买各种摄像器材,记录村内的每一项活动和村容环境的变化,每晚定时在广场为村民播放。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是新水坑村名村创建取得成效的力量源泉。
五、经济发展情况
新水坑村充分发挥了“两委”班子懂经营、善管理的优势,用企业化的理念经营发展村集体经济。一是整合村组二级经济。明确“从存量找增量”这条活路,通过反复做村民思想工作,讲清“小钱难成大事,小雨难成气候”的道理,最终将原来以生产队为单位的二级经济整合为由村集体统筹管理,统一发展。二是做好“三旧”改造文章。抓住“三旧”改造和“腾笼换鸟”战略机遇,先后盘活污染较大的旧玻璃厂,建成2.6万平方米的综合写字楼和标准化厂房,引入动漫、化妆品等高新技术产业;将市新路一带的旧商铺、旧厂房改建成3000平方米的精品型时尚临街商铺。三是发展特色商贸产业。通过深入的分析调研,该村看准了周边几条经济强村的人、财、物溢出效应,利用新型城市化建设和名村建设的契机,腾出地理位置优越的原村府办公楼等四座有证旧建筑,改造成建筑面积达63500平方米的连片商贸大厦,发展购物、饮食、娱乐等休闲产业,精心打造工业聚集区的休闲型“后花园”。特别是在开展“三旧”改造时,该村通过带资建设,然后用租金抵减建设款项的方式,减轻资金压力。
六、独特自然和人文环境
新水坑村成村于宋代,过去与旧水坑合称“水坑”或“水濂”,1961年从旧水坑中分离出来独立建制。新水坑村民俗特色丰富,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潮陈公祠及多家祠堂私塾;有普村同庆的北帝诞、中秋烧番塔仪式;有颇具岭南地方特色的飞机榄等。
七、创建成效
新水坑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项目库上,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治村方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社会管理服务。实现了实现科技治村、人本治村和文化活村。
经过新水坑村上下的共同努力,该村的名村创建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基本达到市级名村的标准要求。下一阶段,新水坑村还将继续调动一切有利资源,逐步推进北帝广场和农民活动中心的建设,以及朗存家塾村史馆的重修工作,同时注重软件投入,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深化名村建设成效,继续团结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先行先试,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