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
一、基本情况
潭山村位于番禺区化龙镇西南部,占地面积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298.6亩,村委会辖下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53户,常住人口3941人,流动人口15000人。 潭山村含乌石岗,古名寿山堡,据谱牒记载,北宋绍圣年间,始祖彦先许公宦游广东,因爱番禺之胜,遂卜居潭山,村内有一小山岗形似寿星公故名,。又因村前有深潭,村后有花山,故名潭山。始祖彦先许公后裔连续三代人,先后出五进士,被誉为“五凤世家”。潭山村历来就拥有民族民间艺术的传统底蕴,民俗气氛浓厚,源远流长。近年来潭山村以建设“广州市美丽乡村、番禺区名村”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先后获得中国飘色艺术之乡、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村民委员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一级单位、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广州市美丽乡、番禺区名村、广州市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2012年,潭山村紧紧围绕广州市美丽乡村的工作思路,按照“完善设施,美化环境,提升品位,和谐发展”的原则,不断提升潭山村的舒适度、美誉度、文明度、满意度,努力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村更美”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目标。
二、村庄规划
为优化布局,提升形象,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根据村庄区域发展目标和地块功能条件,经多方征求有关专家、部门、村民代表意见,将整个潭山村划分为生态农业区、村民居住区、村公共中心、工业产业园区四个功能区块。通过前一阶段的建设,潭山村的环境面貌进一步美化亮化,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已现雏形。
三、村容村貌
近年来,潭山村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紧紧围绕“营造生态、自然、优美的宜业宜居环境”的目标,先后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推进村容村貌的改造,使其不断优化,另村内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12多处,先后进行修缮维护。确立“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合,发展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和谐”的理念,充分利用和保护村内现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传承和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努力打造宜居的美丽乡村。
四、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为建设新农村减少村内交通安全隐患方便村民出行及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潭山村大力整治村内道路建设,新增建设“天字坊”路、九社农业观光路、将潭山大道两旁建设人行道并重新铺设污水管道、潭山大道工业一路升级改造、全村下水道由明渠改造为暗渠、全村污水分流及接驳镇污水管网、全村道路硬底化以及所有道路增设路灯设施等;为了向村民提供休闲活动场地,潭山村先后建成了多个休闲公园:寿山公园、六队休闲公园、十二队休闲公园、诃子树公园、水牛山生态公园等,使村民茶余饭后可以在公园里进行休闲分健身活动。
五、村的经济状况
现在村的经济发展以生态农业以及厂房、商铺物业出租为主,农业主面主要有鱼塘养殖、花卉种植、各类果树种植等,辖区内在大小企业26间,村积极引入高端化产业。
六、基层组织建设
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坚持把村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民主促进民生。村两委坚持执行民主决策、民主议事制度,实行“四议两公开”和“六民主工作法”,全村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党务、村务、财务定期公开,除在村公开栏上定期公开外,还每月在广州市农村党风廉政信息公开平台上进行网上公开,尊重村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对于民主监督,村设村民监督委员会,所有工程、土地租赁一律招标,严格按照《广州市番禺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办法》执行。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村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所有项目规划均经过会议表决并公示,所有建设工程的实施均在上级部门的监督下,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义务监督员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廉洁办事。
七、村文化艺术建设
在文化艺术方面,潭山村集珠三角地区戏剧、曲艺、飘色、乞巧、龙舟、醒狮和舞彩龙等多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参加“中国民间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中的作品《争荣弃耻》,《七驵下禺山》两版飘色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2007年潭山村被邀参加在东莞望牛墩镇举办的“广东省民间乞巧赛艺会”的展演中,一举夺得了一金两铜的好成绩;2010年在东莞望牛墩举办的“全国七夕女红手工艺大赛”中乞巧作品《长生殿》获金奖,并夺得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再次为古镇名村的民间艺术锦上添花。
2013年中,潭山村利用潭山小学旧址改造为潭山村文化综合社区及老人娱乐服务中心,该中心设村史陈列室、飘色展厅、乞巧展厅、飘色乞巧传承制作基地、老人娱乐服务中心以及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既可使村民了解村的历史进程及传承村特色文化艺术,又可以为全村老人提供一个休闲健康的活动场所。
八、创建美丽乡村成效
潭山村自创建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在区镇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的重重困难,同时在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同心协力、真抓实干,以打造休闲农业为主,以休闲农业观光配合特色文化产业(飘色、乞巧展览)为突破口,全力打造好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各项工作上新水平。近年来,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形象得到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