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也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
广州这座拥有18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正在通过人居环境提升,实现一场城市空间有机重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如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没有“标准答案”。广州正在通过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交上一份可复制的“广州样本”。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老城市新活力为指导思想,深化“活力”思想内涵,建立公共空间活化运营的全新理念,结合广州市“1+1+N”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实现广州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迈向活力提升的全新探索,选取珠江沿岸滨水空间、城市道路与绿化空间、临街商业空间、社区空间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从全要素道路品质化提升,到以人居环境活力提升为切入点,深入理解市民需求并创造需求,充分释放城市公共空间自身吸引力和活力,政企共建共管,市民互动参与,催化人居环境全方位实现自我造血和升华,探索创建一条全新的建运管全生命周期的社会治理之路,在环境、安全、健康、经济活力等全方位实现蜕变。
从品质到活力
人居环境的提升,不仅仅是道路平整、城市家具换新的基础设施升级,更是从“以人民为中心”出发,实现人居环境全方位提升。新一轮的人居环境提升,关注居民健康、安全,打造“韧性”社区;注重激活社区经济潜力,营造“活力”空间;发掘社区古树名木、历史文化,留住人们的乡愁,构筑“文化”街区。
从系统到有机
城市道路不但是交通通行载体,也是社区生活的载体和公共社交、社区商业发展的空间,对于周边社区、人居环境、承载社区经济发展潜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新一轮人居环境提升,让环境提升的关注点,不仅从街道空间系统出发,从道路红线内的路面和市政设施,拓展到红线外的街区整体环境,将道路及周边社区看作一个整体的城市空间,统筹系统考虑,更是充分考虑街道空间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和活力催化作用,更加关注公共空间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价值释放,从而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从精细到定制
每个城市空间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些特点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居住人群、历史背景等方方面面。新一轮的人居环境提升,没有生搬硬套,而是针对每个社区空间的“病症”,量身定制“药方”,一区一策,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匠心,不断满足和实现社区居民日益增长变化的需求和诉求,实现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
从短期到全周期
广州市不仅仅用单纯地“改造”理念来进行人居环境品质化提升,还以系统运营城市空间的理念来全方位、全周期推动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在“1+1+N”城市更新政策体系指导下,新一轮人居环境提升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的功能及设施,发挥已有特色产业的发展潜力,为街区引入创新产业,实现建运管一体化全周期,构建全新的产城关系。让优质的城市空间环境成为培育新兴产业的肥沃土壤。
通过人居环境品质化提升,重塑了开放空间,改善了基础设施,优化了宜居的生活环境,宜居宜创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来游览居住,提高了社区活力,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广州实现了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城市特色愈加鲜明,城市环境日趋完善,为探索提升社区、街道、城市品质,应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建设更加美好的共同家园提供了具有广州特色的创新举措和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新概念运营老空间
大沙头码头有了“城市阳台”
珠江是广州最为重要的城市景观,既是展示广州形象的窗口,也是市民不可多得的户外活动空间。
沿江东路大沙头码头至海印桥片区,地处珠江前航道黄金位置,也是珠江夜游的起点之一。但码头片区及东侧的林则徐纪念公园,在前航道沿线景观中略显“透明”,沿江碧道空间没有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景观提升潜力较大。
(港湾广场、大沙头码头鸟瞰)
为了进一步塑造高品质现代化的滨水城市景观,广州市不仅仅将沿江东路片区作了一个简单的改造,更是通过全周期的理念,将片区作为一个城市空间来运营升级。
打通沿江45米沿江界面
营造通透的共享开放空间
沿江东路港湾广场、大沙头码头以及林则徐纪念公园三块场地平行排列,场地彼此分隔,各自为阵,且与沿江东路和珠江碧道存在空间割裂,港湾广场相对封闭,导致沿江公共空间不连贯、不完整。在改造中,设计团队拆除港湾广场的围蔽,打通相互隔绝的场地,实现港湾广场与大沙头码头的空间肌理统一。
(大沙头码头)
与此同时,基于沿江景观带总控45米宽的开放空间,广州市在区域内现有临江慢行步道的基础上增加了2.5米宽的慢跑道,实现沿岸道路、景观和公共空间的贯通,为市民打造一块休闲的临江景观广场,塑造通透的共享开放空间,打造统一连贯的沿江城市界面,让市民随时能够从江边走到广场休憩。
(港湾广场朔胶跑道)
凸显“乐士文创新轴线”
江边再添一座“城市阳台”
1923年8月,中国第一驾双层螺旋桨敞盖飞机——“乐士文一号”在大沙头机场试飞成功,让当时的大沙头被称为“中国航空业的摇篮”。
沿江东路改造中,设计团队深度挖掘这段历史文化脉络,通过对港湾广场进行重新清理规划,打造120米长、30米宽的乐士文创新大道,增加了港湾广场的文化底蕴。
(港湾广场)
此次改造充分利用了港湾广场的现有长廊,改造成为“沿江驿”党群驿站,分别建设党史长廊和科普长廊。同时,使用钢结构材料对驿站进行提升改造,打造2楼观景平台,营造舒适的望江观景氛围,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可以远眺江景的“城市阳台”。
(港湾广场党建服务中心)
城市空间“老城市新活力”
打造更多“年轻化空间”
城市需要焕发新活力,就需要让更多的城市空间实现“逆生长”。在沿江东路人居环境提升中,设计团队注重打造适宜“全年龄段”的公共空间,打破大部分公园空间多为老年人服务的使用状态,更加注重为青少年腾出一部分有活力、年轻化的空间,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公共空间,让城市空间进一步“返老还童”。
(海印桥底空间)
在不改变林则徐纪念公园主体的前提下,设计团队对公园环境进行了环境时尚化改造,一改绿化繁杂造成的空间密闭,梳理绿化实现层次错落有致,增加开放绿地作为市民活动空间,增加儿童活动设施,充分利用海印桥底的闲置空间,打造面向青少年活动的体验型滑板场,实现场地、设施面向全年龄人群。
重塑大沙头夜景照明
珠江夜游将再添美景
为解决此前沿江东岸线夜间照明亮度不够,滨江不通透的问题,大沙头码头的夜间亮化也做了进一步提升,码头活动区客运中心采用竖向灯光模拟浪潮律动,营造出水波纹的形态。夜晚时分,灯光与珠江水遥相呼应,仿佛珠江潮水一般。从夜空俯瞰,沿江路的夜间景观完全被点亮,成为城市夜景的一道风景。
大沙头码头登船口采用光电玻璃媒介,用灯光讲述大沙头历史人文故事。
此外,照明改造也充分融合了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布局优化调整和亮化提升,在对沿江东路整体界面亮化提升的同时,强化区域内的乐士文创新中轴和林则徐爱国中轴的园林景观建设和氛围营造,凸显大沙头区域的人文底蕴,也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规划3条“步行游览路径”
全周期活化珠江景观资源
沿江东路改造在概念上也实现了从单纯品质提升,到全周期空间活化运营的转变,此次沿江东环境提升,创新地将公共空间当作“资产”来运营,改变以往重建设轻运维的模式,而是将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全链条,提升公共空间价值,创造多样化活动内需,实现公共空间“资产”价值的最大转化,建设和运营有序衔接,真正实现向活力空间的转化。后期还将结合区域风貌和历史文化背景,规划三条步行游览路径,打造景观节点和旅游路线,在聚拢人气的同时,从根本上提升沿岸城市风貌,展示“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的无穷魅力。
(港湾广场中轴线)
小切口做好大文章
820米小街再次拥抱“东濠涌”
位于越秀公园旁的越秀北路,是一条820米的小街,这里曾经是老广州城的古城墙,濒临曾经的护城河东濠涌,广州市雕塑院、林克明旧居等老建筑散落在路旁,静谧幽远。
这条位于老城的街道,也有了岁月的痕迹,人行道狭窄起伏、高低不平,大面积的封闭花坛挤占了原本就不宽敞的道路,特别是对于周围上了年纪的行人来说,步行体验较差。虽然与东濠涌仅仅不到10米,但是因为环卫用房、驿站等建筑物的阻隔,街道面貌的凌乱,造成了人气的流逝,街道旁的临街商铺也一间间闭门谢客,大部分行人走过这段破旧的老广州建筑特色老街时,往往匆匆而过,不做过多停留。
作为市管八条重要道路及周边区域更新改造节点工程,广州市花“大”功夫,解决街道“小”问题,通过对越秀北路进行升级改造,让这个位于城市黄金区域的老街加速“新陈代谢”。
如今走上越秀北路,新铺的慢行步道平坦整齐,低效的封闭花坛向后“退缩”,让出了更多空间给经过的行人,临街商铺有了更好的通达性和外摆空间,改造过的树池不再成为轮椅的障碍,无障碍坡道取代了台阶,修葺过的灌木和绿化让街道空间看上去疏朗通透,行人有了更多可以活动的公共空间,可以随时驻足停歇。
原本连结道路与河涌的4个连结口被彻底打通,并新建了3个新“通道”,每个入口间距约50~150米。现在走在越秀北路,短短820米一共有7条步径直通东濠涌,越秀北路与东濠涌“融为一体”,变身滨水步道。
除了外在空间环境的改善,越秀北路内在的活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位于越秀北路394号的林克明故居,始建于1935年,是广州历史建筑同时也是越秀区历史文物,目前,这座广州建筑大师的故居处于“冷藏式”状态。据介绍,广州市计划对该建筑进行原汁原味、修旧如旧的原样修缮,保留原有历史风貌的同时,通过调整使用功能,对商业业态进行改造、开发、经营,实现经济多元化,激活内街老城区的活力。
重塑开放空间,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宜居的生活环境。宜居宜创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来游览居住,进一步改善了区街环境,成为一个良性循环……这条上了年纪的老街,成为了完整的品质花园社区。道路与河涌景观融为一体,通过空间场地全龄化改造,利用边角料定制场地设计,从一个人们匆匆走过的街区,向一个更多人愿意坐下来社交、游览、休憩、消费的完整社区转型。
广州新一轮环境品质提升,注重下大功夫,解决城市治理小问题,以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为抓手,让更多市民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成为老城市新活力的受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