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家缘

业务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住建业务 > 城市更新 > 业务工作
“绣花”功夫推动广州“旧”地升级——广州已累计完成918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惠及217.2万居民
来源: 本网 发布时间:2024-01-05 16:31 浏览次数:-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视察广东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五年来,广州坚持以“绣花”功夫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提档升级,创新搭建政策“工具箱”,为社区“打补丁”补齐民生短板,邀请设计大师“妙手织锦绣”提升改造品质,探索成片连片改造实现老城“旧衣换新装”。通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传承地方历史文化,释放存量空间价值,微改造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底,广州已累计完成918个老旧小区的改造,累计改造老旧建筑4959.2万平方米,“三线”整治2926.95千米,增设无障碍通道166.4千米,完善消防设施7.8万个,新增社区绿地和公共空间1005个,惠及67.9万户家庭、217.2万居民。

图片1.png

利民北小区拓展公共空间

  大城“绣花”,先建“工具箱”

  在广州这座超大城市“绣花”,首先要完善政策“工具箱”。作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先行试点城市,广州以建立机制为根本点,在省内率先构建“1+N”政策体系。“1”是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这是全省首个微改造“线路图”,“N”指的是联动工作机制、共同缔造参考指引、引入日常管养参考指引、既有建筑活化利用实施办法、整合利用存量公有房屋相关意见、引入社会资本试行办法等N个配套政策。“1+N”政策体系围绕改什么、怎么改、谁出钱、改后怎么管等方面作出了系列探索和安排,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从有到全的跨越。

  老旧小区微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也是一个“精细活”,搭好了政策“工具箱”,还要用好法宝,让“一针一线”发挥最大效应。2023年以来,广州多次组织召开政策解读会议,深入解读新印发的配套政策,指导各区将新政落地落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档升级。如今,相应工作机制健全有序,居民参与渠道多元,资源利用路径清晰,引入社会资本有章可循,长效管养渐成共识。

  走进文冲街的黄埔新邨,一条10米长的“家风长廊”映入眼帘,彰显家风家训的字句错落分布,别具文化味。经过长廊就是一片小广场,大姐们手持羽扇起舞,小朋友在滑梯处追逐欢笑。“以前广场连休息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公园了。改造后,我婆婆参加了小区的合唱团舞蹈队,有空就在这里唱歌跳舞,我也可以带小孩在公园里玩。”居民王女士说。

  黄埔新邨微改造是一个“多手联绣”的项目,得益于“1+N”政策体系的联动工作机制。机制通过充分调动各级政府资源,用足政策,推进各类专项工程和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实施。其中,区城市更新局提供技术指导,把文冲文化底蕴融入到公共空间的设计。微改造通过申报街道小额工程项目,将昔日的破旧空间改造成“家风长廊”。施工期间,区住建局全程开展质量与安全监管。区城管局推进项目创建容貌品质社区,修缮改造公共厕所,整治户外广告招牌,实现一次改造,全方位升级。

图片2.png

黄埔新邨打造家风长廊

  社区“打补丁”,补齐民生短板

  如果把老旧小区比作一件衣服,穿着多年难免有磕碰磨损,那么微改造工程就好比一位精工细作的“裁缝”,为老旧小区“打补丁”。广州结合城市居住社区补短板行动,出台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标准指引,涵盖基础、完善、提升、统筹四大类60项改造内容,聚焦水电气路、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民生事项,开展“三线”整治。同时,注重丰富社区供给,整合资源完善养老、托幼、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构建“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

  白云区广信片区位于广园客运站西侧,涵盖6个老旧小区,建筑密度较大,且各个小区间均有围墙分隔,使得本就狭窄的公共空间更加拥挤,导致配套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人居环境十分杂乱、居民出行非常不便。

  项目依托老旧小区改造“大师作•大众创“活动,邀请大师精雕细琢,以破除围墙、连片改造为基本思路,拆除小区间围墙阻隔,将割裂的空间融合,打通小区间交通流线,增强小区内智慧安防布局。在居民出行主流线增设风雨连廊,连接小区入口与楼栋出入口,实现“雨天出门不湿鞋”。

  此外,整合激活原本难以使用的闲置空间,注重适老化、适儿化细节设计。增设树下的休憩树池,设有借力扶手的座椅等,细节处理方面采用圆角等增加安全性,补充健身活动设施和儿童娱乐设施,让整个活动空间更加人性化、全龄化。

图片3.png

广信片区拆“围”营造共享场所

  黄埔区大沙地西5号大院是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的教职工生活小区,建成于1990年。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推移,小区问题逐渐凸显:建筑物外立面破旧、给排水等设施破损严重、夜间照明不足、三线乱拉乱接、公共休憩空间破旧脏乱……加之小区依山而建,春夏时期青苔泛滥,路面湿滑,导致老人家出门颤颤巍巍,小孩子奔跑玩耍也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老旧小区就像一件老款衣服,设计慢慢跟不上新时代的需求。为补齐民生短板,鱼珠街道“一对一”入户收集书面意见,居民常常拉着工作人员一谈就是一个小时,通过细致的摸查充分收集民意,也消除了疑虑,找到了最大公约数,画出了最大同心圆。根据居民的意见,多次组织代建、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对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几易其稿,力争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确保民生实事早落地。

  项目修复小区破损道路修复约1000米,清疏化粪池、排污管约600米;更换破旧楼道门7栋,楼梯台阶修复约100米、增加防滑条100余条,增设楼道感应照明100余盏;楼道墙面翻新粉刷约600平方米、增设不锈钢扶手211米,楼梯配置灭火器37个;增加非机动车棚及充电设施1处。

  微改造为“老款衣服”加入新功能。小区与学校入口分叉路口处原本低效、缺乏特色的闲置用地被打造为教育主题公共空间,新增园林绿化小品,并融入“不负韶华、潜心读书”等教育格言、学校校训,莘莘学子、居民群众每日都能在往来、休憩时感受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同时在小区健身公园内也增设了国学经典宣传廊架,以教育文化为主题、校训为载体、学校精神为目标,打造出一个教育文化主题特色景观小区。

图片4.png

大沙地西5号大院公共空间

  大师妙手“绣花”,改造留住乡愁

  “绣花”离不开大师的巧手设计,广州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历史文化遗存俯拾即是,微改造如何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针对重点项目,广州建立“设计工场”模式,引入建筑、景观、园林、市政等领域专家,采取“专家+工匠+社区设计师”“会议+现场”的形式,加强设计把控和技术服务。面向全市,广州编制设计导则、设计指引等配套技术文件,从功能优化、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保护与传承、特色风貌塑造、文化培育、业态提升等八个方面提出指引,推动老旧小区高质量改造。

  拥有千年历史的泮塘片区,正在“焕新”。西关记忆项目即泮塘路及周边街区微改造工程,通过社区设计师深入街巷走访,结合社区调研、座谈会、上门访谈,做到改造前问需于民,让改造更符合居民心水。

  恩洲直街是泮塘三约的主巷,项目完整保留了街上的老麻石,修缮或比照复建趟栊门和满洲窗,留住老西关的“乡愁”。里巷巷门上的石门套被修缮翻新,刻有“燃藜”“攀桂”的旧石匾则保留了“原汁原味”。石匾有何含义?原来,“泮塘”有着对本地子孙“入泮”成才(进入学宫念书)的美好祝愿,“燃藜”“攀桂”则寓意勤学夜读、科举登第。

图片5.png

西关记忆项目注重历史文化保护

  为充分利用街巷边角地,项目围绕泮塘三约一株生长多年的鸡蛋花树筑起树池、铺装地面、设置文化景墙,修建出小巧的勤学公园,成为老街坊新的聚脚点。在泮塘生活了73年的高婆婆悠闲地坐在树下,感叹道:“如今这里悠闲干净多了。”

  此外,还打造了劝学小广场、文化长廊等一系列服务于居民的微空间,原本杂乱消极的空间得到新的诠释,为居民提供服务功能和交流场所。街巷环境变美了,有住户也搞起了自家装修,里里外外都要升级。

图片6.png

西关记忆项目激活边角地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注重活化改造范围内“沉睡”的公房,为老街区注入新活力。通过修缮建筑原有结构,对建筑临街巷区域进行退让处理,再根据不同的活化功能针对性改造建筑内部。改造后的24处公房建筑将探索置入便民功能,服务周边居民,形成具备共享性、多元化的特色文化街区。

  成片连片更新,老城“旧衣焕新”

  在老旧小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微改造,广州正探索成片连片的新模式,实现“旧衣焕新”,提升片区价值,吸引社会资本进驻,为社区提供管养服务,长效“保鲜”。今年,广州创新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引导科学合理利用和调配老旧小区及周边富余存量公有房屋,充分整合利用公共低效闲置用地、机动车泊位、公共广告位等存量资源,撬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挖掘文、商、旅、创等街区价值,综合治理,全面提质,推动改造可持续。

  改造中的广州北站东侧片区,是广州市首批老旧小区成片连片改造项目,将片区需改造的老旧小区“打包”统筹推进,其中启动区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1个。片区不仅有居住属性,还有商业属性,超90%的沿路建筑首层均为商业功能,拥有花都区第一家电影院、最早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最繁华的菜市场之一,未来还要与在建的大型免税综合体联动。

  项目以新华市场及周边空间为核心、新中路为轴,对片区进行全要素提升。鼓励企业出资参与改造,目前已完成新华市场改造,原本的传统老旧农贸市场变得整洁有序、智慧便捷,现代化和烟火气得到并存。项目目前正在对新中路两侧建筑及街巷进行改造提升,计划通过进一步盘活低效闲置公房,释放存量资源价值,提升场地空间品质,连接周边建筑公共功能,注入区域运转动力,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打造“烟火中轴”,为历史悠久的新华街片区注入新活力。

  海珠区紫来大街片区属于江南西片区的一部分,今年已先行启动改造,项目注重民生内容建设,改造小区道路、楼道设施、公共空间等,同时以历史文化为轴,沿海珠涌打造滨水景观游线,通过新增游览通道、更换沿涌铺装、栏杆及路灯、增加座椅设施、新增文化景墙等,着力再现“瑶溪十二景”,擦亮“十香园”等文化名片,提升整体景观空间的舒适度和文化属性。

图片7.png

紫来大街片区打造滨水活力空间

  改造期间,热心企业亦积极出资参与,助力街区环境提升。从“碧水瑶溪” 牌坊进入直至青凤玫瑰园的路段成为了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文化气息浓厚的滨水休闲空间,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打卡。

  为彰显街区特色、带动业态升级,越秀区谋划打造大湾区中医康养片区,依托广东省中医院等医疗资源,通过建筑改造、空间改造、交通规划等对片区环境进行改造提升,并融入中医文化特色,进行业态策划,完善中医生态,打造集中医康养、中药材消费、检验鉴定、文化康养等功能于一体,满足群众“医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需求的主题街区。

  近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统筹开展老旧小区成片连片改造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导相关区开展实施方案编制、立项、实施建设工作;深入各区开展老旧小区改造调研,推广各区实践中的新经验新办法,及时协调解决老旧小区及成片连片改造存在难点堵点,力争推动示范片区人居环境、文化环境、营商环境“三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广州将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抓紧抓实,加强部门联动,指导新政落地,撬动社会资本积极性,不折不扣完成刚性任务的同时着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档升级,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治理水平方面再增新成效、再结新硕果,持续探索超大城市有机更新新路径,助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