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家缘

村镇建设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住建业务 > 村镇建设
聚焦“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绘就绿美乡村新画卷
来源: 本网 发布时间:2024-07-01 16:32 浏览次数:- [字体:]

  初夏时节,骄阳似火。踏入王村港镇新梅村瓦灶弗自然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绿的田野、秀丽的山岭,宽敞干净的道路两旁是崭新的路灯和靓丽的黄花风铃。沿着道路前行,便能看到风雨连廊、凉亭、小公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村民们在此歇息闲聊,享受着树荫下的凉爽,一幅景美人和的宜居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图片11.png

  (村入口标识牌)

  乡村是农民生活的重要载体,生活空间是乡村地域综合体的基本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灯亮了,路宽了,田绿了,村美了,文化广场也建起来了。”谈起村里近期变化,幸福洋溢在王村港镇瓦灶弗村的村民脸上。2021年7月,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照省、市关于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部署,选派优秀干部奔赴湛江市王村港镇开展为期三年的对口帮扶工作,成立由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帮扶工作,发动多家建筑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帮扶工作,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支持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集中整治农村环境,推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谱写乡村振兴新画卷。

  “瓦灶弗村以前村内只有土路,没有路灯,没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也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派驻新梅村第一书记熊燚介绍,为了建好绿美乡村,他与镇、村干部及群众一起跑现场、想点子、找资源,广泛凝聚多方力量共建绿美乡村,探索了一条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全链条”式帮扶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创新形成了对口帮扶、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村民自建的新模式。

  坚持规划先行,优化空间布局

  “我们村近几年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但缺少系统性规划,总体成效还是不理想。”驻村伊始,村两委干部就向熊燚反映,希望帮助村里进行规划设计。

  在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协调下,邀请到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业技术团队来村调研和规划设计,经过一轮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瓦灶弗村是新梅村11个自然村中基础设施和风貌最差的村庄,村两委干部一致推荐先把这个“落后”村规划好,以“后进”带“先进”。

图片12.png

  (村庄原貌)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熊燚与村两委干部白天带着规划团队跑现场、摸清规划底数,晚上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收集村民意见、讨论规划方案。经过半年多努力,在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民主参与、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高质量完成了《王村港镇新梅村瓦灶弗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工作,规划方案通过重点打造村口、村心、“四小园”三大节点,系统完善村内公共服务及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

图片13.png

  (村庄规划图)

  村口是村民最喜欢聚集的空间,但周边植被杂乱、场地裸露、形象不佳,缺乏入口标识、休憩亭等。规划通过石材、仿木结构,结合党建宣传栏设立村名标识;通过钢结构建设村民公共活动长廊,为村民提供遮风避雨的公共活动场地,选用乡土树种和开花植物丰富村入口景观。

图片14.png

  (村口规划意向图)

  村心位于新村与旧村交界位置,有1处祠堂和1处古井,场地闲置。规划利用闲置场地建设篮球场,为村民提供健身活动空间,完善村民健身设施,回收利用周边老旧房屋砖瓦及石条,对村民活动广场进行特色铺装,利用广场台阶打造村民公共活动舞台,为村内大小文体活动提供展示平台。对现状古井进行美化保护,选用做旧的麻石护栏加强古井时间印记,阴刻古井铭牌记叙古井故事,发掘传承村落文化。

图片15.png

  (村心规划意向图)

  规划“四小园”现状为荒岭,规划选用抗风、耐盐碱的树种,地被选用后期易维护的草本类植被,结合观花与观叶、常绿与落叶,打造乡村自然生态的绿化效果。整理美化小菜园,丰富周边生态。

  广泛凝聚力量,共建绿美乡村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要让一张张蓝图变成乡村美景,规划实施至关重要。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和社会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在与当地政府的协同配合下,创新形成了对口帮扶、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村民自建的乡村建设新模式。

  作为对口帮扶单位,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坚决担起政治责任,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项目推进情况,局主要领导在项目筹划阶段即到项目现场调研,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为筹集项目资金,利用专业优势,广泛发动行业力量参与进来,中建集团广州总部、广州万科等爱心企业慷慨解囊,各捐赠10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截至当前,项目已全部完工,成功打造了村牌、风雨连廊、广场、篮球场、景观亭、四小园等节点,累计安装路灯近70盏、种植景观树160余棵、植绿7000余平,建成了集村民生活、休闲及村容美观于一体的新时代岭南特色示范村。

图片7.png

  积极争取驻地政府的支持,广州派驻王村港镇工作队和王村港镇政府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50万元,建设环村路道路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35盏,彻底结束了瓦灶弗村披星戴月归、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方式。吴川市农业农村局投入120万财政资金,建设污水管网2.4公里,建设污水处理池一座,彻底解决了瓦灶弗自建村以来的污水排放问题。

图片16.png

  (新建耕读广场)

图片17.png

  (新建小公园)

  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在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协调下,广州市城市更新设计研究院派出专业团队在瓦灶弗村调研、编制了规划方案,并进一步深化施工图设计和编制概算、预算等,为瓦灶弗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中建四局按照规划布局,在瓦灶弗村捐建了一个标准灯光篮球场。

图片18.png

  (村心新面貌)

  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主动性,引导村民积极参与项目谋划、建言献策;运用村民骨干做好群众工作,说服村民主动让出旧宅基地、家畜圈等支持项目建设;发动村民主动参与投工投劳和工程质量监督,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用心用情帮扶,绘就和美乡村

  瓦灶弗村始建于顺治二年,整体依山而建,村中传承百年古井一座,户籍人口近400人,村中余、吕、邓氏三姓均由福建陆续搬迁至此。村中很多人在东莞、佛山从事工程建设,驻村第一书记发动在外地的从事工程建设的村民回村参与家乡建设,村民在家乡建设中更加富有责任心,用好绣花功夫建设绿美乡村,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村容村貌变得更好,也增加村民归属感和自豪感。

图片19.png

  (村民参与绿化种植)

  为了留住乡村,保留传统,熊燚与村长组织村中长者一起整理村史,编写村庄简介和村史对联,在帮扶建设的“广建亭”挂上了关于瓦灶弗村史和对未来期望的对联“瓦屋虽陋前人辗转迁此间,灶台焕彩今朝建设翻新篇”,为乡村留住文化根脉。

图片20.png

  (“广建亭”村史对联)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熊燚发现村中常住人员主要是留守的老人与小孩,年轻人大多是逢年过节才能回来,村中留守老人和儿童极度缺乏人文关怀,主要娱乐方式就是在家看电视。为此,特别在广场周边增加了儿童游乐设施、沙池、凉亭、风雨连廊等,为村庄留守的一老一小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丰富他们耕作间、放学后的休闲娱乐方式。

图片21.png 图片22.png

  (儿童游乐设施和风雨连廊)

  近年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紧紧围绕群众的需求和期望,创新帮扶方式,加强帮扶力度,积极推动生态宜居,助力绿美乡村建设提质增效。瓦灶弗村的蝶变,不仅是广州住建对口帮扶的生动案例,更是协同当地政府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