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家缘

重点工作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王宏伟:积极筹建保障房,缓解年轻人住房困难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2-06-17 10:04 浏览次数:- [字体:]

住有所居关乎民生,连接民心

拥有一个安身、安心的住所,是新市民群体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的开始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会议报告指出,要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下足“绣花功夫”,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坚持“小切口大变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在住有所居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广州常住人口增长迅速。据最新“七普”数据,过去10年平均每年流入人口接近60万,如何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难题,成为摆在广州面前的时代命题。

  近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伟在接受南都·奥一记者团队的专访时指出,广州将通过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方式来缓解新市民的住房问题。

  “十四五”期间,广州拟筹建66万套保障性住房,其中包括6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于广州这座超大城市而言,建设保障性住房有何意义?完成6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底气在哪?王宏伟一一给出了答案。

e7e5fbc6ba485988ecb1795c6cd6d45.jpg

  王宏伟表示:“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是民生的问题,还是发展的问题。对于广州来说,它又是一个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支撑点。”

  保障房建设不仅是民生的问题,还是发展的问题  

  南都·奥一:目前,在房地产业发展中,保障性住房建设被提到很高的位置,今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及省、市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了保障房建设,您如何评价推进保障房建设的重大意义?

  王宏伟: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既是广州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它有助于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有所居”的问题,另一方面,它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活力和韧性。城市活力的核心在于人的活力,根本上是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是民生的问题,还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问题。对于广州来说,它又是一个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支撑点。

  南都·奥一:广州的保障房体系是什么样的?各类保障房分别承担什么功能?

  王宏伟:目前保障性住房分三类:公租房是以政府为主,坚持实物配租与租赁补贴并重,主要面向户籍中低收入家庭,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从业人员,这个是兜底保障。保障性租赁住房则由政府提供支持政策、以市场主体为主,主要面向新市民、青年人,其租金低于同品质同地段的市场租金,实现“企业可持续、市民可负担”,是当前住房保障工作的重点。第三类是共有产权住房,广州正在有序推动试点工作,主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满足保障对象对于产权式保障房的需求。

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须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

  南都·奥一: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广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9年12月,广州就作为国家试点城市推行政策性租赁住房(即当前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广州这些年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就?又积累了哪些经验?

  王宏伟:广州是全国最早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城市之一。自1986年起,广州就已经开始建设保障房,先后建设了一批解困房、安居房、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以及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等。历经36年的发展,广州推出的35.02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不含保障性租赁住房),已解决了约101.84万人的居住问题,保障对象已覆盖符合条件的户籍和非户籍群体。

  目前,我市低收低保特困家庭已实现“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可在1-2年轮候期内得到保障。现在,我们还在研究继续提高收入限额,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家庭将被纳入保障体系。

  近几年来, 广州也在努力缓解新市民、青年群体住房问题,截至“十三五”期末,共有约6万户新就业无房职工、来穗务工人员享受了公租房保障。但是,广州是一个平均每年净流入近6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接下来,我们将在户籍居民保障力度稳步提升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保障、多主体供给的方式,着力缓解新青年、青年群体的住房问题。

  南都·奥一:《广州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披露,“十四五”期间,广州市力争筹建公共租赁住房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含人才公寓)60万套,共有产权住房3万套。广州如何兑现这66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

  王宏伟:对比其他已经公布“十四五”规划的城市,广州保障性住房的比重相对较高。而这当中有6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我们将通过七种渠道筹建,包括存量房源整租运营、“工改租、商改租”、产业园区配建、集体建设用地新建、土地公开出让新建、企事业单位自有存量土地新建、城市更新复建安置区配置中小户型住房。

  上述七种筹集途径都有一批典型项目落地,比如白云区凤和村。凤和村原来是一个破旧空置的城中村,经由市住建局、建行广东省分行及广东恒建共同推动,现在变成了环境优美、店铺林立的文旅小镇,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进来。它距离珠江新城只有半小时的地铁通勤时间,但租金只有珠江新城的1/3左右。

  再比如海珠区北山梦想社区(存量房源整租运营);越秀区继园东项目(“工改租、商改租”);白云区长腰岭项目(集体建设用地新建);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教职工公寓(企事业单位自有存量土地新建)等。

广州提出60万套保障租赁住房的底气何在?

  南都·奥一:广州在“十四五”期间提出了新增6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目标。这一数字引人注目,也令人振奋。广州提出这一目标的底气何在?

  王宏伟:我认为广州的底气主要来源于四点:

  第一个底气,是我们的存量资源优势明显。广州租赁住房储量较足,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保底。我们争取将政策导向跟人民群众的需求衔接起来,切实提升群众租住幸福感。

  第二个底气,来自于我们的改革创新和市场的活力。在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中,广州就饮了“头啖汤”,比如继园东项目,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一些借鉴经验。我们的政府是开放的,政府愿意做好这项工作,广州各区也在稳步推进这项工作。市场的回应也是积极的。自2017年开始培育住房租赁市场以来,目前,我市已有专业化租赁企业398家(含门店)、运营近30万套(间)租赁住房。

  第三个底气,是国家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比如建设银行为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企业提供了长期限优惠利率贷款;还有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利于金融资金流向保障性租赁住房,也有利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型和健康发展,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模式转化为长期持有、跟城市共同增值发展的多元模式,激发企业活力。

  第四个底气,来自我们的基层村(街),来自我们的村民。他们也很想通过微改造,来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实现统一规范管理,提升区域的价值。对我们政府来说,这些人、房全部数字化,也为之后的智慧化管理提供了便利。这也就实现了我们最初讲到的: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活力。而且又把社会治理的贡献叠加起来了。

  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是篇大文章。做好这篇文章,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保障了市民住有所居,还能获得城市发展、环境提升、社会治理、城市活力的综合性、多元化收益。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中之重

  南都·奥一:城市更新是解决超大城市市民住房问题的重要渠道。您如何评价老旧小区改造在广州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地位?

  王宏伟:“老城市新活力”是广州必答的命题作文,老旧小区改造则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支撑点。可以说,老旧小区改造是广州“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是广州城市更新的根本着力点,也是广州推动“三新一高”(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些年来,我们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重要讲话精神,以“绣花”功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注重岭南传统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我市老旧小区改造以功能完善为重点,聚焦民生,补齐短板,完善公服配套,提高社区安全韧性。截至目前,已完成799个老旧小区改造。累计改造老旧建筑4524万平方米、整治“三线”2629千米,增设无障碍通道98.9千米,完善消防设施6.1万个,新增公共绿地和社区公共空间642个,惠及62万户、198.6万人。

  经过多年摸索,广州已经积累了许多老旧小区改造的优秀案例,比如旧南海社区、泮塘五约。这些优秀案例都是在保留文化文脉和建筑肌理的前提下,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对建筑物进行品质的提升,再加以水电气智能化管理、物业智慧化管理,如此,既改善了民生,又改善了环境,还提升了活力,吸引年轻人创业、居住。

  南都·奥一:接下来,广州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将如何发力?

  王宏伟:广州将继续完善老旧小区改造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积极动态更新完善老旧小区改造计划,采用“绣花”功夫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增效,不断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丰富社区供给。同时以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等老城区为重点,运用“城市运营”理念,通过老旧小区-社区-街区的路径串联成片,打造老旧小区成片连片高质量品质提升示范片区,促进人居环境、文化环境、营商环境“三提升”,不断为“老”城市注入“新”活力。整体来看,老旧小区改造思路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筹建思路是同一个路径:群众有需要,政府有导向,社会力量愿参与,金融机构有支持。广州是一个发展韧性非常强的城市,作为城市建设者,我们对这个城市的未来充满信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页面